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助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国家和北京市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给予高度重视,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12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制定《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1年12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成为全国首个引导和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政府文件。2012年12月,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大会召开,对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进行总体部署,并提出新的要求。2013年5月,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作为重要参展方,首次在京交会上亮相。推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相继推出,为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北京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增多,中介服务基本实现市场化、社会化。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作为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中坚力量,不论是机构数量,还是从业人员队伍,都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截止到2012年底,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共251家,占全国专利代理机构的28%;执业专利代理人3254人,占全国总数的40%。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形成由代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商用化服务、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等组成的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成为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然而,从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高端业务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行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行业标准和规范建设滞后,行业自律与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高层次、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相对缺乏,团体意识和社会影响偏弱。
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日趋旺盛,北京作为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国际来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提升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有效地应对涉外知识产权争端,是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国内来看,北京在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龙头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拓展服务模式,将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成为高技术服务业的主导力量之一,是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因此,需要对未来一段时期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协调,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为主线,着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构建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推动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做出重要贡献,为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显现,知识产权体系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服务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规范,实现以培育百家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百名知识产权服务领军人才为目标的“双百工程”,打造高端知识产权服务品牌,使北京成为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实现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提高优秀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出效率,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效应,加快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并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到2020年,知识产权服务业成为高技术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其规模和产值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并完善由代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商用化服务、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构成的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围绕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品牌创建,在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和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环境更加优化。建立较为完善的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行为规范,健全行政监管与行业自治自律相结合、有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管理环境,改善有助于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实现1000家国有企业的软件正版化。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实力更加强大。形成市场化发展机制,扩大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综合能力,知识产权服务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到2015年,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达到300家。到2020年,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达到400家,培育首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100家;正版产品销售示范单位达到500家,培育版权输出超过100种的版权贸易(输出)企业10家,版权输出数量年均增长1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版权交易品牌。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队伍素质明显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员结构优化,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服务队伍。到2015年,北京市执业专利代理人达到4000人;到2020年,北京市执业专利代理人达到6000人,培养100名首都知识产权服务领军人才。
三、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政策体系
1.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科技、金融、区域等政策衔接。制定有利于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北京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政策,扩大行业规模,鼓励服务机构做强、做优。强化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导向,健全科技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在重大科技经济活动中明确对于知识产权配套服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