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供材”,是指全部或部分设备、材料、动力由工程发包方自行采购的建筑工程现象。在建筑行业的实际操作全流程中,“甲供材”贯穿于工程概算、招投标、合同签订、财务核算、工程结算和工程审计等6大环节之中,要防范“甲供材”的涉税风险,必须要有全流程管控风险意识,充分控制“甲供材”以上6大环节中的财税风险。
财务核算环节第二种招投标“甲供材”现象的财务处理
工程招投标环节,有两种“甲供材”现象:第一种招投标“甲供材”现象的内涵是指发包方将“甲供材”从工程造价中进行剥离,然后将不含“甲供材”金额的工资造价对外进行公开招标的现象;第二种招投标“甲供材”现象的内涵是指发包方将“甲供材”步工程造价中进行剥离,然后将含“甲供材”金额的工资造价对外进行公开招标的现象。
第一种招投标“甲供材”业务的会计核算,在实践中没有财税风险,主要是第二种招投标“甲供材”现象的财务核算,在会计核算中,很容易出现税收风险。因此,下面主要介绍第二种招投标“甲供材”现象的会计核算。
1、甲方的会计核算
第一步、当甲方采购“甲供材”时的会计核算: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待认证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第二步、当甲方将未认证的购买“甲供材”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认证时的会计核算: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待认证进项税额)
第三步、甲方将“甲供材”发送给施工企业领用或工地项目部时的会计核算:
借:在建工程(工业企业)/开发成本(房地产企业)
贷:原材料
2、乙方(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
通过本公众号5月31日发布的《甲供材在合同签订环节中的涉税问题处理》的分析,可知在第二种招投标“甲供材”现象中,必须按照差额法签订“甲供材”合同。在差额法签订合同的情况下,由于“甲供材”不计入建筑企业的产值或销售额,“甲供材”在甲方入账进成本。因此,基于“甲供材”不可以在甲乙双方重复进成本的考虑,施工企业收到甲方发送的“甲供材”,只做领料的相关登记手续备查,不进行账务处理。
相关解读——
1.招投标环节中“甲供材”的涉税问题处理
2.工程概算环节中“甲供材”的涉税问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