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做的清楚的是有专业的精神追求,而没有关注的,可能还未认为这是一个事,由此小编来解读一下这个事项的重要性。
问题:来源是何由
如某银行有万千笔业务,在进行价税分离的时候,是按每一笔计算利息进行分离的,但是开具发票却是汇总的,由此带来小数点差异的形成。比如下面的案例:
业务 | 不含税价格 | 税额 |
一笔利息:6530 | 6160.38 | 369.62 |
二笔利息:8850 | 8349.06 | 500.94 |
合计:15380 | 14509.43 | 870.57 |
大家可以发现,最后是在税额与不含税金额中移动差了一分钱,那企业申报的时候,是要用发票数来确认的申报数据,即以税控开具发票的金额为准申报,于此这一分钱如何办呢,账上的少一分钱呢?
解决:如何处理
通常不同的人员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1)当月的未交增值税少一分钱,上例中以870.57为准计缴。此时企业可能业务很多,不知是哪个业务分的,就不调整不含税价格与税额转一分钱了,直接将差额挤在管理费用中,相当于借:管理费用,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这样平账,方便与税务机关申报税额的一致,看着心里也舒服;当然如果是多的钱,也是冲减管理费用处理;
(2)涉及未在当月开具发票,或者存在大量不需要发票的情形,直接以当月的账上应税的金额,扣除税控里的数据,最终结果不平时,挤在未开具发票金额中,让销项-进项=应纳税额的结果与账上申报的一样;
(3)每半年或每年进行调整一次,因为这个差异有时多有时少,这个可以先不管,每个月付税款时先记着挂借方应交税费,最终有尾差时,时间长了再调整。
汇总说明:不同情形的不同处理,但保障数据的一致性体现
情形 | 处理方式 | 结果 |
全开具发票(当月) | 那以开具发票为准申报,差通过“管理费用”等科目调整平可以,也可以通过收入与税费进行调整平(同时要考虑附加税费的影响,最好在申报前调整平) | 交税数据与账上数据一样 |
全不开具发票 | 就依据账上的数据申报 | 同上 |
有开具发票也有不开具发票的 | 开具发票的先依税控的数据填写好,再将余额通过账上为准填写到未开具发票中(完美的是找到开具与不开具的差异再将未开具发票的完整的填申报,有点偷懒的做法) | 此时要保障差额没有计算差错 |
跨月开具发票的情形混杂 | 同上方法,以开具发票为准,同时差异与费用之间调整 | 交税数据与账上数据一样 |
请注意,上述信息中有的账上数据并不达到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或者有的发生了纳税义务,但账上没有核算,请特别调整处理,上面的案例更多是一样时的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