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达起征点纳税户规范管理的思考
社区精选2021-08-30 00:39:06
一、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登记难当前,免征户大多属于没有门店、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流动经营户或农村、团场乡镇街道了工商业户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个体工商业户,这些户流动性大、季节性强,很不稳定,管理十分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免税户税法观念淡薄。部分免税户认为办了证就得交税,存在抵触情绪,总是找种种借口推诿,不办证。二是政府招商引资重点保护的市场,尤其是当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借口“放水养鱼”,导致个体户借口长期不办证,逃避税收管理。三是假停业逃避办证。不少纳税人仍然存在相互观望和侥幸逃避的心理,不经批准,擅自营业,一旦追究,则关门停业,有的只办营业执照,而不申办税务登记,即使税务机关上门催办,也故意拖延,逃避税收管理。
(二)征免税界定难国家对个体户的起征点提高后,征免界线的认定是纳税人关心的“热点”问题,关系到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到公平税负,因此,税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国家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确实很难界定,特别是界于起征点或免征税之间的纳税人,税务机关无法准确界定纳税人收入是否达到起征点的界线。比如: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地域、相同的面积、相同的门店的个体商品零售,有的会经营,善于管理,可能每月超过起征点,按规定每月要申报纳税,而有的纳税户不善经营,按规定是达不到起征点的,可以免税。这使达到临界点以上的纳税户,要缴纳较多的税而感到不合理,心理不平衡,容易产生矛盾,这些纳税人看临界点以下的业户不缴税,干脆逾期缴纳或不缴纳,便想方设法使本该达到起征点的收入变化为起征点以下的收入,逃避纳税。另外,国税机关认定的未达起征点户,地税机关经核查却认为其月营业额超过起征点,地税机关是否要按国税机关认定的标准执行,还是按实际情况认定?这都没有明确的界定。
(三)税收监管难由于免征户是特殊的群体,其生产经营情况、开业、停业情况的监管很困难:一是化整为零。少数业户以不同的名字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件,一户多证,一证多点,将门店一分为二,人为造成达不到起征点,逃避纳税;二是前店小后厂大,掩人耳目。有的只在街面上租一个小门面,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产品,收入小,达不到起征点,不被税务人员重视。其实,所办工厂或仓库在其它不起眼的地方。目前我们在对农资经销店的检查过程中发现,其店面规模不大,销售的货物很少达不到起征点,其实都在暗地里经营,当业务联系后从厂家发货直接卖给客户,而客户主要是农民,又不用开发票,实际销售额税务人员很难监管。三是营私舞弊,弄虚作假。少数业户利用起征点这一优惠政策,腐蚀拉拢税务人员为自己缩小经营收入额,以达免税的目的,逃避纳税。
(四)核定税调整难在原有模式下原本定额的核定、调整已是困难重重。起征点调整后,起征点以上的业户千方百计把自己的收入降到起征点以下,逃避纳税,暂定为起征点以下的业户为了使自己的收入长期位于起征点以下,享受优惠政策不纳税,该记账的不记账了,以前正常的定税、申报,也不愿搞了,税收征管秩序受到了影响,少数业主在税务人员对其核实计税依据时,常常设置种种障碍,甚至虚假报告相关数据,不配合税务人员工作,有的免税户经营情况虽然发生了变化,达到了起征点,按规定应该调整为征税户,但是,由于营业额依据无法准确核实,在税收管理中时常发生纠纷,征纳双方以及个体户相互之间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再加上少数营业额高于起征点的个体户钻政策的空子,采取化整为零的做法逃避税收。国家税收在无形中流失,而税务机关受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很难及时发现问题,准确的对其进行核定或调整。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存在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税务管理人员工作责任性不强对免征户的税收虽然可以免,但税收管理却是不能免的。有的税收管理员工作不负责任,认为那些免税户本来就不缴税,管不管无所谓,再加上免征户人难找,工作难度大,管不管没有关系,认为未达到起征点不征税,不需税务管理,减轻了工作量,减轻了工作压力,该登记的也不登记了,该按期申报的也不按期申报了,该巡查的也忽略了,不管不问。有些基层局的税收管理员还背有税收任务,为了完成每月的税收任务,只对税源大户“青睐”,对不缴税的免征户不管不问,放松对免税户的监督管理。
(二)评定税手段较为落后个体工商户是否达到起征点的问题上,税收管理员的主观判断起着很大作用,再加上税务部门人少,征管的范围面广户多,工作量很大,在一定时间、一定的范围内,要将大量的个体户起征点一一核实清楚,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对临界点的控制也不可能完全到位。比如对于营业税户,定额900元的免税户和定额1000元的纳税户几乎没有明显的区别。
(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定“人情税”、“关系税”的现象有的经营户门店的房租每月都有1000多元,还有其它水电费、小工工资等支出,可以推算其营业额是多少?如此纳税户也办成了免征户,造成执法不公,容易引起其他纳税户的不瞒,影响和谐诚信治税的环境。
(四)对违章处罚的力度不够对免税户本来就是弱势群体,部分税务管理员怀同情心,对其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大多是上门催催,口头警告,很少依法下达文书,进行处罚,形成了恶性循环。
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
- 房屋拆迁补偿税收政策集锦
- 留底退税进项构成比例如何计算
- 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税务局致全省城市维护建设税纳税人的一封信
- 国家税务总局黄山市税务局 黄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5号 国家税务总局黄山市税务局 黄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管理的通告
- 湖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湖南省资产评估协会关于湖南省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行业协同办公系统上线试运行的通知
- 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税务局公告2021年第4号 关于明确契税征收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
- 浙注协[2021]76号 浙江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开展第四批资深会员评定工作的通知
- 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企业行业对标奖励管理办法》的通知
- 渝医保发[2021]23号 重庆市医疗保障局 重庆市财政局 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的通知
- 国家税务总局杭州市税务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备案单证无纸化管理的通告
相关搜索